而理则是气化之自然而具有必然不可易者,而不可易也只是指其至,非原其本,只是自然之极致,而不是探本求源的本体论与形上学的说法。
[38]《语录》,《象山全集》卷三十五。[45]《答南阳汪子问》,《王龙溪全集》卷三。
万物静观皆自得,四时佳兴与人同王艮把良知和乐合而为一,也就是把认识和评价合而为一,这种自我认识、自我体验的方法,也是合道德、美学而为一的方法。而要实现这种统一,又必须去掉形体之蔽,有我之私,于万物为一,无所室碍,胸中泰然,岂有不乐。所谓人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,就是从人的方面说明,审美主体既有目的性,又合于客观必然性。美者美,丑者丑,一过而不留,这叫无所住处[43],这也就是情顺万事而无情。
所谓大乐,不是一般的或具体的审美感受,而是主体精神的自我升华,即真正体会到心即是天,即是理,由此而油然产生一种内心的精神愉悦。于天理上意无不得……直有以得之矣。关于情感问题,我们要单独讨论,这里就不赘述了。
儒家重视心灵的功能特征,其根本目的,是创造一种人格类型,即圣人境界。无对也不是指认知心之无对,认知心从来是有对(对象)的,无对是说本体心是绝对的,其作用也是无所不在的。意义世界并不是主观的,它有客观普遍性,用陆象山的话说,人皆有是心,心皆具是理[48]。就中国哲学的特点而言,所谓本体心或心本体,无非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,是原初动力和最高目的,无论就道德创造或艺术创造而言,作用心才是最重要的。
体和用、未发和已发,决不是截然分开的,而是完全统一的。心灵的内向性特征,使人有一种自足感,不必向外探求什么。
前面谈到心灵的整体性特征,但是其中有许多心理要素,对于这些要素,儒家哲学十分重视,并且很注意相互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与联系。孟子还提出养浩然之气[20]的方法。对于人自身的认识,也是如此,它要把人对象化,如同自然对象一样。当然,这种学说也容易产生自满自足的心理,比如心学派所说的当下具足,不假外求[37],就是如此。
[23]《研经室集·释心》,中华书局1993年版。儒家的心灵哲学则不是如此。意向活动既是心理活动,又能通向意志自由即道德理性,并不是一个形而上的理念或观念。也不像牟宗三先生所说,自由意志就是道德法则或纯粹理性,二者是同义语、一个意思[42],它自身即保证了是能够实践的。
但本心通过意志、意向活动,最终落实为践履,才能实现出来。由此可见,儒家哲学并不承认心是实体,既不是一团血肉[32],也不是精神实体或观念实体,更没有不死的灵魂。
他所说的自由意志,不过是一个理性的公设,自由意志如何可能的问题,并没有解决。心灵与万物之间的整体性关系,不能必然地成为超绝的心灵学。
[48]《杂说》,《象山先生全集》卷22。思既是作用,就只能是实现未发之体即性,不过,这种实现同时也是一种自觉。[36]《语录中》,《王阳明全集》卷2。寂是静的意思,感是动的意思,但这不是物理学上所说的动静,而是指心灵的存在状态及其作用。善良意志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,不能完全依靠先验的理性法则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心灵是完全超绝的,更不是形而上的实体。
心的学说是儒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,也是儒家主体思想的标志之一。[7]《遗书》卷2上,《二程集》。
[16]《现象与物自身:执的存有论与无执的存有论》。儒家的心灵哲学确实具有形而上的特点,因而具有超越性,但不能完全归结为超绝的心灵学。
用王阳明的话说,本心良知当下具足[12],不可分析[13],这个说法是符合整个儒家精神的。[20]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。
他们所说的心,在一定意义上可称之为认知心。[26]《二程遗书》卷11,《二程集》。所以,功夫全在实践上,在意志的选择上。也许唯一的例外是,在形上与形下、本体与作用等层面上作了区分,但即使是这样的区分,最终仍然归于统一。
当然,在解决人的心灵问题的同时,必然会涉及人与世界、心与物或心与道的关系问题,但这主要不是认知与被认知的关系问题,而是一种心通感应关系。[45]《语录下》,《王阳明全集》卷3。
它同时又是一种价值认识或意义认识。这同《诗经·凯风》《周易·说卦》所说,是同样的意思,漱朴之类,最能见其尖刺,也最能表现其生长义。
何况,儒家并不认为圣人境界就是现成的,相反,必须进行自我修养、自我实现,并且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。但它不是与自然界(或世界)相对立的孤立主体或相对主体,就是说,它不是与客观世界完全对立的主观世界,而是与自然界完全统一的。
理学家程颢说:万物生意最可观。儒家要把道德本体、道德理性落实到现实的、活泼泼的心理活动中,而不是变成观念、理念高悬在那里,因此,它很重视心的功能特征。因此,需要进行自我修养。这就是儒家所说的本心、本体心或心本体。
关于意向活动,前面已经说过,这里着重谈谈直觉与体验的问题。至于天地万物之故,即自然界的所以然之理,虽可以思虑推致而知之,但那不是主要的,与自家身心性命没有多大关系。
[12]《语录中》,《王阳明全集》卷2。两种欲虽然不同,但都是现实的心理活动。
正因为如此,儒家更强调主观意志的培养。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指出,儒家所说的心,是绝对的无限心[15],这是正确的。
顶: 3994踩: 4
评论专区